《三国演义》中李严的命运转折与形象剖析
一、督运粮草与命运转折
诸葛亮第四次北伐时,命李严督运粮草。李严未能及时供应,却建议诸葛亮撤兵,后诸葛亮撤军,他却称粮草充足,试图误导众人,还向刘禅呈递报告混淆视听。
诸葛亮回成都后,拿出与李严通信的亲笔信件,其前后言行矛盾尽显,李严最终承认谎言,被废为平民,流放到梓潼。
二、生平经历简述
李严原是南阳人,才华闻名南阳郡,曾归附刘表、刘璋,刘备攻绵竹时率部投降,被刘备封为裨将军,后官至犍为太守和兴业将军。
他与诸葛亮同为刘备临终前的托孤之臣,公元 231 年蜀军北伐,他延误押运粮草,为推卸责任阻挠北伐,获罪被废,迁至梓潼。公元 234 年诸葛亮病逝,他听闻后激愤病死。
三、文学形象呈现
在小说《三国演义》中,刘璋任命他守绵竹,与黄忠战四十多回合不分胜负后投降。刘备死前,他参与托孤。
他运粮不继时假称东吴来犯致诸葛亮退兵,后被诸葛亮贬为庶民,诸葛亮死后,他因失去复官机会而病死。
四、他人评价
余名侠评其为“完全是一个奸诈自私、阴险残忍、不以国事为重的恶劣分子”,依据是他主动要求分地建立巴州并当刺史,还怂恿诸葛亮“宜受九锡,进阶称王”。
陈震评其“正方腹中有鳞甲,乡党以为不可近”,即李严肚子里有鳞甲,乡亲们认为不可接近。
五、才能与贡献
政治方面,他参与制定《蜀科》,成为蜀汉法律体系的基础。
军事方面,他多次担任重要军事职务,抵御外敌入侵,保卫蜀汉疆土,如率五千人讨伐郪县盗贼,前往越巂郡解围等。
李严在《三国演义》中是一个忠诚、勇敢且有才能的重要人物,但其因自身过错导致命运转折,最终抱憾离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