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三国演义》中刘备形象及其相关事件》
一、外貌与性格特点
刘备,字玄德,人称刘皇叔,被吕布称为“大耳贼”。其身长七尺五寸,两耳垂肩,双手过膝,目能自顾其耳,面如冠玉,唇若涂脂。为人忠厚,好结交豪杰。书中第一回《宴桃园豪杰三结义斩黄巾英雄首立功》中叙述刘、关、张“桃园三结义”,成为千古美谈。
“仁、善”是他的主要性格特点,有“上报国家,下安黎庶”之志,爱护百姓,从不允许手下扰民。当阳撤退之时,十几万百姓跟随他渡江,虽情势紧急,但他决不弃民先行,博得了百姓的爱戴。
二、用人之道
他知人善用,对士能推心置腹,始终信任。在长坂坡,麋芳、张飞都说赵云去投了曹操,刘备却毫不怀疑地说:“子龙从我患难,心如铁石,非富贵所能动摇也。”
三、对诸葛亮的态度
至于对诸葛亮,从三顾茅庐到白帝城托孤,始终敬爱信任。三顾茅庐展现了他礼贤下士、求贤若渴的君主风范,三次亲自上山拜访,即便前两次未见到诸葛亮也未放弃,第三次耐心等待其午睡醒来,充分体现了他对人才的重视和尊重。
四、重情重义
关羽被东吴杀害后,刘、张旦夕号泣,誓死复仇,必要伐吴,连诸葛亮、赵云等心腹之臣也无力劝阻,导致伐吴失利。这体现了他重情重义的一面。
五、情节中的形象展现
三让徐州,反复推诿,以证明其仁义;长坂逃难之时携带大量百姓,对着赵云摔阿斗,收买人心;称汉中王和称帝,故意等诸葛和百官来请,作秀。这些情节反映出他形象的复杂性。
六、人生经历与成就
刘备少年时拜卢植为师,而后参与镇压黄巾起义、讨伐董卓等活动。因自身实力有限,在诸侯混战过程中屡屡遭受失败,先后依附公孙瓒、陶谦、曹操、袁绍、刘表等多个诸侯。但他始终坚持以德服人的行为准则,受到海内外名士的尊敬,陶谦、刘表等放弃让自己的儿子继承基业,将徐州、荆州让给刘备统领。
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,刘备于赤壁之战后,先后拿下荆州、益州,建立了蜀汉政权。
刘备在《三国演义》中是一个复杂而多面的人物形象,既有仁义的一面,也有虚伪的一面,其人生经历和性格特点共同构成了他独特的魅力。